“内卷”遇上房价超大型城市白领流动加速专家建议,将灵活就业政策拓展至白领群体,扩宽白领群体就业渠道“当白领”是许多人的奋斗目标,然而多所高校近期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留京就业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引发公众关注。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北上深杭调研发现,职场白领群体普遍面临房价节节攀升、职场“内卷”恶化、加班文化畸形“困境”等问题。
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白领们该如何“突围”?又有哪些新动向?区域化流动增强多所高校发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留京学生比例逐渐下降。 毕业生是白领群体就业的风向标,受疫情影响,社会整体就业岗位增长动力减弱,超大城市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并呈现出“区域化留人”的特点。
以北京为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率从2013的72%下降至2019年的16%;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留京率从2013年56%下滑至2020年40%;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率从2019年的42%下滑至33%。 在上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爱上”了在长三角就业。 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说,随着区域经济逐渐发展,京津冀、长三角初步实现了“区域化留人”,出现不少“双城族”。
记者了解到,京津城际铁路运行12年来,从最初的47对列车增加至超100对列车,天津武清等地成为“双城族”聚集地。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的统计显示,家住昆山花桥、工作地点在嘉定安亭的“双城族”超过7000人。
浙江省杭州市人力社保局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祝国群介绍,根据数据统计,浙江省生源应届毕业生来杭就业呈逐年上升趋势,接收的人数为2018年万人,2019年万人,虽然数字没有出来,但是他判断2020年仍是上升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引才用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共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113635人,同比增长%,其中,办理人才落户53481人,同比增长%。 “内卷”现象突出受访白领反映,虽然白领群体薪资较高、承受力强,但也存在普遍焦虑感、薪酬待遇降低、上升通道压缩、不安因素增多等因素,一些白领文化出现“畸形”苗头。
职场“内卷”殃及池鱼。
“内卷越来越严重,阶层化突出,自己如果不想下滑就会被动卷入漩涡中,上升通道在不断收窄。 ”30岁的林先生在北京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年,如今感到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他认为,金融业“长尾效应”明显,自己很多时候处于随波逐流、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房价节节攀升成“劝退”主力。
“很留恋深圳,但这次走了就真的不再回来了。 ”29岁的郭女士说,从武汉到深圳工作多年来,她的工资从每月3000元,涨到每月1万元,她老公的工资也有2万左右,但在深圳高昂的房价面前,这点工资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眼看将近30岁,考虑到将来的生活、小孩的学习,郭女士一家最终在2020年下定决心重回武汉,寻找自己新的人生路。 加班文化“畸形”,部分白领拿命换钱。 在互联网等收入较高、就业机遇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行业,大量岗位要求24小时云端待命,一些企业对员工的每月工作时间有“最低指导线”,甚至有的企业员工每个月工作总时间低于300个小时就会被人力资源约谈、劝退,即使员工业绩突出、加班时长较少也会被“优先裁员”。 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汇集了2014年至2018年上海万份职场白领人群体检数据。
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在高位基础上持续攀升,从2014年的%上升至2018年的%。
多措并举服务白领群体白领群体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培育起来的新生力量,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 受访人士表示,希望相关对应部门补足业务短板,将白领群体相关的政策制定、动态管理、权益保障等内容集约管理,不断增强白领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实细分群体统计口径,以就业为抓手统筹管理。
记者在多地调研时发现,人社部门和公安部门使用的人口或是就业统计暂不支持白领群体细分人群数据统计,目前针对白领人群本身缺少可比的口径。
专家建议,主责部门应健全细分人口数据统计口径,加强细分群体治理能力。
提升二三线城市承接能力。 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汤海孺认为,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更应利用好自身城市资源禀赋,在更大程度上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引进适合从事当地经济优势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形成更多与城市发展趋势相契合的人才圈。 保护白领群体合法权益,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建议,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监测预警机制,密切跟踪研判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提高隐形失业现象监督手段,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 扩大政策覆盖面,关注白领思想生活。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兰日旭认为,不断深化的数字经济范式正在颠覆传统雇佣三要素,自由工作、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白领群体的选择。 建议将政府支持灵活就业政策拓展至白领群体,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扩宽白领群体就业渠道。
(记者陈旭、岳德亮、周蕊、王丰)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